威楚彝韻文化展舉辦 世界最“老”彝族銅鼓廣州展出
...
近日,廣州博物館推出《威楚彝韻——云南楚雄彝族文化展》,200多件展品獨具“楚雄”特色,展品中有世界最“老”銅鼓——萬家壩銅鼓,展覽將持續至3月15日。2月14日(農歷元宵節)廣州博物館將展出“奇裝‘彝’服”,現場提供彝族服飾給觀眾試穿體驗,并可拍照留念。
筆者了解到,這200件展品中包括有:被譽為“南碑瑰寶”、書法史上并稱“二爨”的小爨《爨寶子碑》與大爨《爨龍顏碑》;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銅鼓——萬家壩銅鼓;迄今發現的最古老南方民族打擊樂——羊角銅編鐘;反映彝族史詩的大型壁畫“梅葛壁畫圖”以及豐富多彩的彝族民族服飾、樂器等等。
■展覽亮點“元謀人”牙齒化石提起“元謀人”,相信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早于“藍田人”、“北京人”等猿人,是我國早期類型直立人的代表,也是亞洲已發現的最早古人類。
此次展覽展出的兩枚元謀人牙齒化石,于上世紀50年代在楚雄州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發現。這兩枚牙齒是元謀人成年個體上內側的門齒,一左一右。牙齒很粗壯,呈鏟形,切緣部分較為擴張,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元謀人遺址上,還有17件石制品,并且同一地層中還發現用火的痕跡及動物燒焦的骨頭。這說明元謀人已經開始擺脫茹毛飲血的時代。
萬家壩銅鼓已有2600多年歷史此次展覽中觀眾可以親眼目睹來自楚雄市萬家壩的珍貴銅鼓,近距離欣賞這一少數民族先民智慧的杰作。萬家壩銅鼓鼓體分為三段,鼓面小,胴部突出,胴徑大于面徑,紋飾簡單,鼓面裝飾有常見的太陽紋。
1975年,在距離楚雄城南約3公里的萬家壩的春秋時期古墓葬群里,出土了5件銅鼓,以“萬家壩銅鼓”命名。這些銅鼓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銅鼓。銅鼓最初源于作為炊具的銅釜,隨著社會的發展,銅鼓演化成樂器、禮器,而后成為顯示奴隸主貴族財富和權威的陪葬品。
最炫民族風:彝族服飾彝族服飾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尤其服飾上色彩絢爛、自然純樸的刺繡紋飾。“十里不同天,隔山不同服”,西南地區復雜的地理環境,與多民族交錯雜居的分布格局,以及不同支系間的經濟文化差異等因素決定彝族服飾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彝族傳統服飾不僅保留著不同質地、款式、紋樣、功能等特點,而且傳承著紡織、刺繡、鑲貼、印染等個性突出的服飾制作技藝。心靈手巧的彝族姑娘利用田間小憩或其他閑余時間,五彩斑斕的絲線作筆,在錢包、兜肚、圖譜、外衣等服飾上繡出幅幅精美的圖案。刺繡的圖案往往與原始繪畫、記事符號、服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英雄髻”、“花腰彝”、“魚尾帽”、“公雞帽”、“老虎衣”等等造型奇特的服飾無不生動地向我們傳遞著彝族人民對大自然原始而樸素的美好情感。
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涼山州網-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