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火絲餌塊-涼山州會理縣名小吃
自明、清兩代起,外地移民進入會理后,飲食方式匯集了南北特色,加上川滇食俗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風味特點。會理民間小吃以縣城品種最多、分布最集中。早點有羊肉燙鍋、熨斗粑、蕎涼粉、稀豆粉、抓酥包子等,還有小籠粉蒸肉、羊火腿、羊干巴。餌快本是云南特色小吃,而會理餌快吃法卻優于云南,如燒、煮、炒、燙的餌快各具特色,尤以雞絲火腿氽肉餌快最負盛名。
會理餌快是米制品。特點:色白細嫩,勁韌香美。烹制法:蒸。此品原為民間供佛用品,后發展成為地方小吃,如小鍋餌絲、炒餌絲。
歷史上會理從唐天寶年間一直到明初,曾經隸屬于當時的大理國和南詔政權,風俗習慣和飲食文化均深受云南影響。餌快在明朝傳入會理后,經長期結合南北烹調風格加以不斷發展改進,其制作烹飪方法已大大超越原產地單調烤、煮等吃法的簡單局限。
會理餌快的加工烹制方法多種多樣,各有特色。一般以煮、炒、炸、燒、涮、烤等為主。居家常以紅糖或腌臘肉、酸菜等為佐料煮食餌快絲,街邊小攤用炭火烤餌快,涂以油煎豆瓣或蜂蜜,是一道著名的風味小吃,還有把烤熟的餌快添加入米粉或者油茶中同食的習慣。最著名的餌快食品,當數聞名遐邇的會理雞火絲餌快,很多人認為是云南傳入,其實它是集川滇風味為一體的會理獨特食品。
講究 會理餌塊成品加工
會理餌塊做法很簡單,最傳統的做法是把米蒸熟用“腳碓”舂制,打成長方形的塊狀,待塊冷卻便成了餌塊。現如今制作餌塊則采用機器制作,制作成機械一體化的流水線生產,生產工藝先進,產品質量好,產量高。
制作過程是:選用優質大米,錦袍小時,再用高壓氣蒸30分鐘,再次浸水,蒸40分鐘即熟。接著用餌塊機打細,反復4次,就可切成1公斤多重的方塊了。晾一天就上市。制作過程雖然不復雜,但承襲了傳統工藝來加工,使之成為天然的綠色食品,備受大家青睞。
在會理有名的是“船城餌塊”,廠長羅國華家,每天生產餌塊2000多斤,除供應本地外,還遠銷會東、米易、攀枝花等地,年產值約50—60萬元以上。
餌塊是在云南一帶的叫法。成都也有,卻叫糕。云南的餌塊很軟,沒有嚼勁,通常用來做早點,加油條。西昌雖離會理很近,餌塊卻也無法做得如會理餌塊般香糯可口。這大概與會理的水質有關系,會理山好,水好,含硬性的礦物質少,水清甘甜,用此水制作的餌塊質量好,有香糯口感,受人喜愛。
源于百度百科/圖片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