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縣公安局東朗派出所事跡
立足本職踐行使命 維護穩定服務群眾——木里縣公安局東朗派出所事跡木里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全縣境內絕少平地。一道道狀如刀鋒的山梁在這里并排交織,山與山之間形成落差巨大的大河深谷,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大山有100多座。在這片廣袤而貧瘠的土地上,有一處特殊地段,與甘孜州理塘、稻城兩縣接壤,海拔3200多米,被稱之為木里縣“藏區中的藏區”,在這里有一個肩負著木里藏區和諧穩定重任的派出所——東朗鄉派出所。派出所成立于2010年,由原麥日鄉、東朗鄉兩個派出所合并而成,現有民警6名、協警3名。轄區人口5500余人,居民中只有一人不是藏族。自2010年以來,該所多次被縣公安局評為先進集體,該所所長魯絨旦珠先后被評為“全省藏區優秀所長”、全州“十佳人民滿意警察”。
一場天災,譜寫警民魚水情東朗派出所地處高原高寒偏僻地帶,氣候反復無常,生活、工作條件極為艱苦,大部分區域至今既不通電,又無通訊信號,交通運輸主要靠人背馬駝。
2014年6月29日凌晨,東朗鄉內驟降暴雨,轄區內河道水位迅速上漲,造成河道附近農田全部被淹。派出所使用的小型平水發電機因河水水位上升造成發電量猛增,強電流使東朗鄉政府辦公用房區域因過電流而跳閘,緊挨著的派出所廚房電燈泡被燒毀,引起線路短路導致廚房起火。因派出所廚房是利用當地資源由木質結構建成的木騾子房,火苗四處亂竄,火勢迅速蔓延,事發又是凌晨,形勢十分危急。恰好當時一居民起來上廁所,發現了火情,大聲呼救,派出所周邊的僧人、群眾從睡夢中被呼喊聲驚醒,迅速開展撲救。由當地群眾、寺廟僧人、政府工作人員和派出所民警等100余人組成的救火隊伍,在派出所所長魯絨旦珠的統一指揮下,及時有序的疏散周邊群眾,全力搶救派出所財物。面對熊熊燃燒的大火和嗆人的滾滾濃煙,大家都沒有退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火終于得到撲滅,由于疏散及時,除著火房屋受損外,其他居民樓未被殃及。
看著被燒成一片廢墟的廚房,民警們眉頭緊鎖,一段時間里派出所開伙成了頭等問題。正在民警一籌莫展的時候,村民尼瑪次仁主動將自己家的一間偏房打掃干凈,給派出所做廚房使用,當地僧俗、群眾還自發為派出所民警帶來自家的臘肉、蔬菜等物資,就連派出所的幫扶對象,家境貧困的五保戶阿牛嘎丁還特意叫七歲的侄孫捎來一袋糌粑面和一塊奶渣餅子。村民們你一點我一點,不到一天時間派出所臨時廚房里就堆滿了各種生活用品和物資。6月29日下午,派出所門口聚集了10多個藏族老阿媽,其中一名阿媽眼里含著淚水拉著漢族教導員瞿發清的手說:“阿友(小伙子),廚房沒得了,阿依(阿媽)組織義務工為你們修,吃的沒得了,阿依給你們送。”縣上工作組看到這個情景不禁連連搖頭感嘆,“不得了、不得了,他們都把你們當做自家人了”。
一起命案,筑牢公安堅強后盾人民群眾是社會信息最廣泛、最直接、最敏感的接觸者,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公安機關就能夠及時獲取有關社會穩定的情報信息和違法犯罪的線索來源。
2014年3月份,麥日鄉撒絨組村民達某因瑣事與鄰居發生口角,年輕氣盛的達某一時沖動,怒火中燒,為了爭面子大打出手,錯手將對方殺死。接到當地群眾報警后,民警火速出警,但因山路崎嶇、路途遙遠,待派出所民警趕到事發現場時,達某已逃離現場。民警對現場進行了細致勘察,并提取了相關證物。面對原始森林覆蓋面積達1250余平方公里,地廣人稀,百里杳無人煙的麥日鄉,讓犯罪嫌疑人一旦逃脫必將很難追尋。
辦案民警果斷決策,立即走訪嫌疑人、死者家屬及周邊群眾。民警及時安撫死者家屬,考慮到死者家屬的喪親之痛,民警自行捐款1000元表示了慰問,并以溫和友善的語言進行勸慰安撫,以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取得了家屬的認同。在嫌疑人家中,辦案民警對他們的家屬分別做著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從利害關系講到法律法規,入情入理。看著嫌疑人家徒四壁的境況,民警心里也不是滋味,便把隨身攜帶僅剩不多的錢拼湊著全部給了嫌疑人家屬。民警握著嫌疑人母親的雙手說:“阿媽,你放心,我們派出所全部民警都是你的娃兒,以后你有個啥需要喊一聲我們就到”。嫌疑人母親老淚縱橫,泣不成聲。當晚辦案民警就在嫌疑人家里將就火塘邊的溫度蜷縮住了下來。
第二天民警準備返回派出所,老阿媽送了一路欲言又止,民警也看出了她的心思。到達派出所,辦案民警將案卷進一步完善,通過群眾的反映和提供的線索,民警其實已經早掌握了嫌疑人的藏匿之處,村里的民兵力量也主動配合做起了監視、控制工作,民警只是想給一時糊涂犯下過錯的年輕人一個改過機會。案發第三天,在嫌疑人父母、村組干部的陪同下,嫌疑人來到了派出所投案自首。老阿媽情緒激動的攥著民警的手說:“還是聽你們的話,聽村組干部的話,你們是為我家好,謝謝了。這個娃兒交給你們了,狠狠處理,給他個教訓”。
在這些鮮活的事例背后,其實離不開一支扎根藏區、樂于奉獻、忠誠為民、朝氣蓬勃、素質過硬、讓黨和人民放心的公安隊伍。他們把藏區群眾當親人,視藏區群眾為依靠,贏得藏區群眾的肯定和愛戴,增強了藏區群眾對公安機關的信任。
一分付出,攜手共建和諧藏區為東朗、麥日片區治安穩定,派出所民警克服了氣候、交通等方面的困難;為構建和諧藏區,派出所民警克服了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困難,主動學習當地語言,尊重當地風俗習慣。
派出所所長魯絨旦珠雖然是本地藏族,但家族用的藏語屬普咪方言,而自己工作的東朗和麥日片區用的是呷米方言,語言溝通的不便導致了工作無法開展。魯絨旦珠心想:如果大家連交流都成問題,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警民一家親”,怎樣才能獲得群眾的信任,怎么才能給群眾辦實事呢。怎么辦?學。魯絨旦珠下定決心要學習好呷咪方言,他有效利用自己藏民的身份優勢,主動向群眾學習當地呷咪方言,不到一年時間,魯絨旦珠在派出所日常工作中已經能流利的使用呷咪方言。在他的辦公室里,至今仍然保留著學習呷咪方言的筆記。翻得發黃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拼音和漢字。魯絨旦珠說:“因為有些藏語不會寫,就只有用漢字或者拼音代替,所以這本筆記本,也只有我一個人能看懂”。不僅所長自己學,他還嚴格要求派出所其他民警學,派出所還成立了學習班,利用每晚休息時間請學校老師講課;每周六的藏語角更是成為練習口語的好地方。
語言的溝通,讓派出所的工作更好的開展。派出所民警經常與當地群眾一起“拉家常”,看似簡單的工作卻掌握了大量藏民的心理活動,也了解藏區群眾所需、所求,有效地將情報信息、反分維穩工作、基層基礎工作等融入其中,工作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推行,矛盾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解決在萌芽之中。
派出所的轄區內,有3座寺院,共有200多名僧人,占全縣三分之一。2011年10月,民警在走訪中得知麥日鄉哈朗村李子貢組的僧人土丁翁秋,因為自己的父親也是唯一的親人哮喘和支氣管炎復發,讓沒有經濟來源的土丁翁秋生活陷入絕境,甚至對生活產生了悲觀和絕望。他不愿意到寺廟修行,也不愿意和任何人說話。民警知道后,跋山涉水來了土丁翁秋家中,與這名僧人促膝長談,理順了他的情緒,給了他1000千元錢,還及時把他的父親送到了鄉衛生院及時治療。之后,派出所民警又為土丁翁秋捐款,讓父親的治療得到保障。并通過鄉黨委政府和寺管會主任將土丁翁秋的實際情況形成書面材料逐級上報,縣民政局已將土丁翁秋父子倆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讓這位僧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念。兩個月后,當民警再一次走訪麥日鄉李子貢組時,土丁翁秋已經回到轄區的呷古寺廟修行。土丁翁秋的父親蹣跚著為魯絨旦珠獻上潔白的哈達,留著熱淚拉著派出所所長魯絨旦珠的手,千恩萬謝:魯絨所長嘎真切!切翁瑪森松布杰熱!(感謝魯絨所長,你真是一位好心人!)一分耕耘,澆灌警民和諧花東朗鄉片區派出所是木里公安局至今未通網絡的派出所之一,下一個村、做一次宣傳就要走上一個月時間。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派出所民警始終將基層工作當作頭等大事,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用實際行動為一方百姓服務,受到了藏區群眾的好評,轄區社會治安更加和諧穩定。
在我縣集中開展戶籍清理整頓工作中,面對地域面積廣闊,轄區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的狀況,派出所全體民警主動放棄了一切休息時間,力爭分秒,加班加點走鄉串戶的工作。2011年3月25日,民警在麥日鄉瓦拖組清理戶籍時,據組長反映他們組有一位患中風的退休老教師家住九家村,由于山路崎嶇,不通公路,行動不便還沒有辦理身份證,直接影響了老教師工資的發放。民警二話沒說,馬上讓組長領路到老人家中,為他辦理身份證。通往老教師家的路都是高山雪路,狹窄、陡峭、濕滑,民警帶著照相機,經過騎馬、步行了七、八個小時才達到。當男民警們給老人梳理頭發、整理衣服時,老人熱淚盈眶,連連向民警道謝,民警們卻說:“老人家該感謝的是國家,感謝黨,我們都是黨派來服務群眾的,群眾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
派出所管轄的麥日牧場,地處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之下,路途遙遠,因群眾普遍文化知識較低,多數不懂漢語,很多牧民都沒有自己的二代身份證。在調查了解情況后,民警隨身帶著派出所“四寶”:照相機、剪刀、梳子、背景布,到牧民定居點為牧民采集二代證信息。面對牧區海拔高,氣候寒冷,缺氧反應的艱苦條件,民警不畏艱辛,對戶口登記項目逐人、逐戶核對,發現有差錯的登記調查,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
近兩年來,派出所總計主動上門為群眾辦證4000余人次,戶口糾錯1000余人次。自開展民警包片包村和戶籍清理整頓工作以來,共走訪群眾1000余戶,5000余人,做到了“人人見面”的要求;收集建議意見300余條;調解矛盾糾紛43余起、接待群眾1735人次;上門辦理各類證件4000余個,送證上門3938人次,為民辦好事80件,提供法律咨詢服務1000余人次,制作和發放了警民聯系卡800余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或網絡某些媒體,具體內容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www.tokensetting.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