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鄉村發展有“朝氣”
涼山日報6月3日訊(記者 米色你阿木)■開展沼氣池推廣工作的鄉鎮有34個,221個行政村,目前已建成并使用的沼氣池有3.49萬。
■已建成并使用的沼氣池有3.49萬口,一年可產氣1256.4萬立方米。
■截至目前,共推廣“一加一”模式的項目農戶達1833戶,投入項目資金733.2萬元。
“自打我家沼氣池建成使用,就再沒上山找過柴火。做飯、燒開水用的都是沼氣,沒有了煙熏火燎,滿屋灰塵”。5月31日,西昌市洛古波鄉村民吉克子服在收拾著本已很干凈的廚房時對記者說。
在這個不算富裕的農家,院里幾乎見不到蚊蠅和隨處堆放的柴草,廁所也十分干凈。
在西昌,經過多年的建設,沼氣運用在眾多農家“生根開花”,改變了農民生活用能習慣,基本解決了生活用能問題,有效的保護了森林植被。同時,還改善了生活衛生環境,減少了疾病的發生。
成就:覆蓋廣泛近年來,西昌市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農村沼氣建設項目的契機,進一步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創新機制,落實責任,全市37個鄉鎮中已開展沼氣池推廣工作的鄉鎮有34個、覆蓋221個行政村,已建成并使用的沼氣池有3.49萬口。
2003年以來,西昌市開展國家、省、州、市農村沼氣建設項目28個,項目補助資金3715.06萬元,建設農戶自籌資金8632萬元,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833套;建沼氣后期服務網點38個。
同時,進行了沼氣工程項目建設,爭取到的沼氣工程項目有5個,項目補助資金792萬元,已建成中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3處共1200m3;建成大型沼氣發電工程一處;在建新村集中供氣點工程2處;另還有2處大型沼氣工程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在管理得當的情況下,一口沼氣池每天可以生產1立方米氣,足夠一家人的生產生活需求。”西昌市能源辦的工作人員說。
照此計算,一個月就是30立方米,一年就是360立方米。西昌市已建成并使用的沼氣池一年可產氣1256.4萬立方米。這是個龐大并讓人欣喜的數字。
創新:特色鮮明2009年,西昌市實施八大扶貧資金生態扶貧項目時,充分考慮了二半山區、山區的民族鄉鎮農戶的經濟條件和生活衛生狀況,為推動新農村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決定推廣自創的“一加一”項目建設新模式,即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并配套安裝太陽能熱水器,補助標準為4000元/戶(其中沼氣池補助2500元/戶、太陽能熱水器補助1500元/戶)。
截至目前,西昌共推廣“一加一”模式的項目農戶達1833戶,投入項目資金733.2萬元。
成熟的實踐經驗,衍生為西昌特色。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戶申請自愿參加項目建設,僅今年,就將再新建625戶。
同時,西昌市還根據新農村建設需要,在黃水鄉雙龍村,黃聯關鎮鹿馬村、石壩村的3個新農村聯片建設點開展了新農村聯片建設沼氣集中供氣試點工作。而在當時,四川省還沒有開展新村集中供氣點項目。項目的完成,也成為西昌開展該項工作中的一個亮點。
改變:農村更美隨著沼氣事業的建設和發展,西昌探索出了一個嶄新的模式——“豬沼果”。豬指的是牲畜,提供沼氣原料;沼指的是生產出來的沼氣;果指的是由沼氣池生產出來的有機肥料施肥后生產出來的糧食和水果。
至此,西昌科學利用“沼氣”鏈條成形,結合“彝家新寨建設”、景區環境改造,打捆相關單位項目,合力打造出了農村能源建設新亮點。
沼氣的大力推廣,也使得生態建設成果得以鞏固。據測算,農戶使用沼氣后可以解決80%以上的生活燃料,甚至是全部的生活燃料,不需要到山上砍柴。建造一個沼氣池,每年節柴1000公斤以上,節約的薪柴相當于0.5公頃薪炭林一年的生長量,相當于保護了10畝荒山植被。
“用10至20年時間,在適宜修建農村沼氣農戶中普及沼氣池,并建立完善、高效的沼氣后期服務網點,使全市絕大多數農戶都用上沼氣;讓95%的農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基本解決生活衛生用能問題;推廣農村清潔能源的使用量,將使用煤、薪柴、秸稈的農戶生活用能總量減少到10%以內。”西昌市能源辦的工作人員說,規劃完成后,西昌的農村將會更加美好。
源于四川在線/圖源于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