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彝鄉振興路,同心筑夢行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要戰略,旨在解決“三農”問題,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村繁榮和農民富裕,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組成部分。彝心筑夢團隊成功入選了2024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團。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煙臺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彝心筑夢實踐隊深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依撒社區,開展了一系列調研與實踐活動,聚焦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

扶貧搬遷考察之旅
為深入了解彝族地區脫貧攻堅的易地搬遷歷史,實踐隊成員與社區書記共同參觀布拖縣“涼山印象”——一個保護性改造的彝族原生態居住環境,每一處細節、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彝族人民獨特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傳承。




布拖縣特木里鎮依撒社區是全國最大的扶貧安置社區,容納了2萬多名居民。這里基礎設施完善,學校、醫院、派出所等一應俱全,為居民提供了全面的生活服務。政府積極推動產業發展,通過建設彝繡、漆器、銀飾、藍莓等產業基地,開展技能培訓,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有效改善了山區貧困狀況。


扶貧搬遷不僅改變了居民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青年勞動力實現了本地就業,還有部分選擇外出務工,增加了家庭收入。這一系列舉措帶動了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讓居民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色產業基地探秘
為深入了解特色產業基地的運營模式,實踐隊員來到“虹谷拉達”特色產業基地。該企業采用現代化經營方式,流轉大量土地,通過入股分工和入園打工的模式,為百姓增加了收入。
園區多次引進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同時對農戶進行了1000余次技能培訓,培養了眾多新興職業農民。精心養護下的農作物,產量高、品質優、價格親民。特色產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注入了強大動力,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彝族文化瑰寶尋蹤
為深入了解彝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產業對于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實踐隊員來到了“彝之源”文化產業園,負責人從核心信仰、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靈物崇拜、宗教人物等方面為實踐隊員介紹彝族文化。運用了浮雕、根雕、版畫等技藝,開發了具有彝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創始人王必成在相關部門支持下籌備成立彝學會,專門從事彝族文化研究、傳承,探索產業和文化相輔相成的發展之路。致力于用木板承載彝族文化,將文化成為藝術品、商品、進而變成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媒介平臺。
在脫貧攻堅期間,園區開展木工技能培訓500余人,解決依撒社區就業100余人,技術學成后近200余人前往外地打工,為貧困家庭增收。園區通過文化與產業的結合,帶動了布拖縣整體發展,促進了民族交流與團結,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文化動力。




教育之光點亮鄉村
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實踐團隊針對布拖縣少年兒童的教育問題,精心設計了數學“1+5+N”的特色課程,將數學與音樂、美術、體育、勞動、科技相結合。
同時,結合當地自然和人文情況,開設地理、歷史、安全、衛生、健康、生涯規劃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等課程。通過為期兩周的“暑期夏令營”,幫助孩子們提升教育質量,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全面健康發展,為鄉村振興培育未來力量。




家庭關懷溫暖行動
實踐隊員多次進行家訪,深入了解易地搬遷后社區百姓的生活狀況。政府免費提供住房,周邊產業基地提供就業機會,改善了居民生活條件,讓家庭更加幸福美滿。
同時,實踐隊員與當地志愿者走訪特殊家庭,為他們提供生活物資、解決困難、進行心理疏導。這些關懷行動溫暖了人心,幫助特殊家庭走出困境,讓社區充滿關愛與和諧。




社區宣講行動啟航
實踐隊員根據調研實踐,制作了鄉村振興和“堅持統一戰線,踔厲奮發新時代”的社區主題宣講,與社區書記共同在依撒社區黨群活動處開展主題宣講,在統戰宣講中,實踐隊員從回首過往、立足當下、展望未來三部分介紹不同背景下統一戰線發揮的重要作用,說明了統一戰線、民族團結始終是國家富強起來,人民幸福起來的重要法寶。
在鄉村振興宣講中,實踐隊員從鄉村振興的介紹講起,詳細闡述了鄉村振興的五大支柱,分享了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分析了面臨的挑戰與決策,并強調了鄉村振興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最新理論和政策,促進民族團結,共同推動社區和社會的繁榮發展。
涼山彝族自治州,作為中國彝族文化的核心地帶,正經歷著一場由政府主導的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深刻變革。




實踐團隊在依撒社區的調研與實踐,不僅深入了解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現狀,還見證了易地搬遷、特色產業基地、文化產業園等項目在促進經濟、文化和教育發展方面的顯著成效。通過教育興國、社區關懷和主題宣講等多維度的努力,實踐團隊不僅助力了社區的全面發展,還促進了民族團結與文化交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了力量。鄉村振興戰略在涼山的成功實踐,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決心與能力,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
